文化旅游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习研修培训计划”—西南大学(第二期)蜀绣普及培训班学员成果汇报展
文化旅游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习研修培训计划”—西南大学(第二期)蜀绣普及培训班学员成果汇报展
现今,中国非物质文化研培肩负着若干战略使命。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上指出,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正式被文化部启动,为提升非遗传承人群文化素养与工艺水平的新工程,目的在于提升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素养、审美和创意设计能力,有效扩大传承人群体,推动传统手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搭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现代设计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实现传统手工艺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发展。扎实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工作,亦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努力之一。
2018年7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西南大学第二期培训班(蜀绣)在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开班。
作为参与文化旅游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习研修培训计划”的重庆4所高校之一,长期秉承“服务民生、传承文化”之责任与担当,西南大学培训团队与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残联、市教委充分论证后,承办了国内首个关于弱势群体,尤其是针对障碍人士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研陪项目,强调的是“致富百姓,普惠民生”,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了精准扶贫的力度。此次培训主要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中的残障人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帮助其更新设计理念,提升传统技艺制作水平,促进非遗回归生活,推动传承工艺振兴而开设的。
此次培训学员中,有听力障碍10人,视力障碍1人,肢体障碍9人,精神类障碍5人,特殊学校教师15人(含5位听力障碍),共有35位特殊人群,占培训学员的64%以上,对于以上情况,西南大学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的教师与蜀绣传承人王晖女士组成教师团队,针对学员中听力残障人士比例较高,聘请了手语老师辅助教学。美术学院老师和研究生还专门组成后勤服务组,全天为学员提供生活保障。培训期间,正值重庆七月高温期间,中间有学员出现中暑现象,后勤服务组给学员提供校车接送服务、水果降温,并备用一些常见药品,保障了培训的正常进行。
仰仗教师团队的精心辅导,他们以自己的辛苦与努力,克服了诸种困难,他们完成国内首个为他们举办的非物质培训班!
2018年12月28日上午十点,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西南大学第二期培训班(蜀绣)学员成果展在西南大学博物馆正式
开幕式由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运冬教授主持,西南大学校长助理周光明教授首先代表学校领导致辞,然后研培主讲老师王晖女士、重庆市残联文宣部副主任邓广琼女士先后致辞,二期学员徐曦阳畅谈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最后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钟建波讲话并宣布汇报展开幕及第三期研修班开班。参加开幕式还有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非遗处副处长陈海燕女士、西南大学社会科学处郭亮副处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部分教师和近30名研培学员。
此次展出的四十件现代蜀绣团扇作品,它们的创作者大都来自于我市需要帮扶的乡村地区、行动等不方便的障碍人士。这些作品在校园展出,可以让莘莘学子感受非遗技艺,让非遗技艺真正走进大学校园。通过高校与非遗传承人群的多层次互动,运用高校多学科学术研究、教学资源优势,进行特殊关照,解决传承人群培养的疑难问题,让非遗融入现代社区文化,为保存珍稀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高等学校在社区文化传承的助推作用。